探矿
采矿
选矿
通用
火法冶金
湿法冶金
电冶金
真空冶金
功能材料
复合材料
新能源材料
合金材料
材料加工
废水处理
大气治理
固/危废处置
土壤修复
物理检测
化学分析
力学检测
无损检测
失效分析
环境检测
综合
何向明,新型能源与材料化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锂离子电池课题组学术带头人。1982年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从事过放射性后处理设备研发,反应堆利用之核径迹微孔膜研发,燃料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研发工作。最近20多年来,一直从事锂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究,重点围绕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及安全性关键科学问题,以材料化学为核心,通过多学科协同的创新解决锂离子电池中的关键材料技术、关键设计及制造技术及关键测试评估技术。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资源加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兼任攀枝花市政府特聘专家、钒钛战略联盟第二届专家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烧结球团、直接还原与熔融还原及复杂矿石提取与利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开发出难造块铁矿资源制备优质炼铁炉料、钛铁矿固态还原强化、高温冶炼过程钒钛走向调控、高钙镁型钛铁矿制备沸腾氯化炉料等系列关键技术和氟化法钛白粉清洁制备新方法。
2001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日本电化学会主席Zempachi Ogumi教授实验室访问研究,2007.1-2010.8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工程院院士John Newman教授领导的团队工作,先后任客座研究员和正式研究员,是美国能源部(DOE)重大项目“Batteries for advance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program(BATT)”的主要研制者和动力锂离子电池工艺学负责人。
彭生杰,博士,2010年于南开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导师陈军院士。随后分别加入南洋理工大学Prof. Yan Qingyu 和新加坡国立大学Prof. Seeram Ramakrishna(英国工程院院士)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
刘作华,博士,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化工学会混合与搅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兼),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理事,中国有机电化学和工业联合会理事会理事,《化工管道与设备》编委会委员、全国搅拌与混合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机械动力技术协会搅拌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标题:韩晓鹏
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