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近日迎来我国首个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的正式投运。该项目位于青岛炼化氢能示范园区内,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是我国在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的重大创新实践。
与传统陆地光伏电站不同,该项目完全依托海水环境建设,采用特殊设计的漂浮式光伏系统。整套系统由高耐腐蚀
铝合金支架、防水光伏组件以及特制浮体构成。这种设计不仅解决了海水腐蚀难题,还充分利用了海洋空间资源,为沿海地区新能源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项目所用光伏组件采用双层钢化玻璃封装工艺,具备优异的耐盐雾性能。支架系统选用海洋级
铝合金材料,经过特殊表面处理,可有效抵御海水侵蚀。浮体部分采用高分子
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和浮力稳定性。整套系统在恶劣海洋环境下可保持25年以上的使用寿命。
在技术层面,该项目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研发团队针对海水环境特点,创新开发了防腐蚀电气连接系统、抗风浪稳定系统等核心技术。特别是独创的海水冷却技术,使光伏组件工作温度较陆地电站降低8-12摄氏度,显著提升了发电效率。
项目投运后,年发电量预计可达167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5000吨,减排二氧化碳1.3万吨。所发电力将主要用于园区内氢能生产,形成"
光伏发电-电解制氢"的绿色能源循环利用模式。这种模式为沿海工业园区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相比传统陆地光伏电站,海水漂浮式光伏具有多重优势。海水对光伏组件的冷却作用可提高约5%的发电效率;不占用陆地资源,特别适合土地资源紧张的沿海地区;同时还能减少水体蒸发,抑制藻类生长,具有生态环保效益。
青岛项目作为全国首个工业化运行的全海水光伏项目,其成功投运为我国海洋新能源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该项目的技术路线和运营模式,将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重要参考。目前,山东、浙江、广东等多个沿海省份已开始规划建设类似项目。
在全球范围内,海水漂浮光伏仍属新兴领域。我国在该领域的突破,标志着新能源技术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拓展。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预计未来五年内,我国海水漂浮光伏装机规模有望突破100兆瓦。
该项目的建设方表示,将进一步完善技术方案,优化运营管理,为后续更大规模的海水光伏项目奠定基础。同时,项目团队正在开展相关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为制定行业标准提供技术支撑。
海水漂浮光伏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应对台风等极端天气,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等问题仍需持续攻关。但随着材料科学和海洋工程的进步,这些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业内人士认为,海水漂浮
光伏技术与海上风电、海洋能等形成互补,将共同推动海洋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青岛项目的成功投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也为全球海洋新能源开发贡献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