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Mining.com披露,日本政府宣布将于2026年在南鸟岛周边海域开展全球首个深海稀土泥商业化开采试验,旨在缓解全球供应链波动下关键矿产供应紧张局面。该项目由内阁办公室海洋创新平台统筹,东京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团队与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厅(JAMSTEC)联合研发,将使用配备特制管泵系统的科考船进行5000-6000米深度的资源开采。
技术突破方面,该系统计划于2026年1月启动试运行,若验证成功,2027年初将实现每日350吨海泥处理能力。通过自主开发的分离提纯工艺,可从中提取镝、钕等重稀土元素,这些材料是电动汽车永磁电机和精密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组件。东京大学2024年发布的资源评估报告显示,太平洋底锰结核储量超2亿吨,其中南鸟岛海域5500米深处蕴藏的钴资源达61万吨,可满足日本75年需求;镍储量74万吨,相当于国内11年消耗量。
项目推进面临多重挑战。蒙特利尔银行资本市场分析师科林·汉密尔顿指出,超深水作业需突破高压、低温、低光照等技术瓶颈,同时需防范开采过程对深海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破坏。金融领域已形成审慎态度,瑞士信贷、劳埃德银行等12家国际金融机构联合声明,要求在完成全周期环境影响评估前暂停深海采矿融资。值得关注的是,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将于2025年出台《深海矿产开发条例》,该机构自2014年起持续推进的立法进程,将在7月21-25日牙买加金斯敦全体会议上进入关键磋商阶段。
日本此次资源开发战略具有双重考量。一方面,全球稀土出口量较三年前下降23%,中国占全球稀土精炼产能的88%,这种集中度加剧了日本产业安全焦虑;另一方面,深海矿产开发被视为实现"资源自主"的重要路径,日本经济产业省测算显示,南鸟岛项目若达产,可替代当前37%的稀土进口量。但环保组织警告称,单次开采作业可能扰动20平方公里海域,沉积物再悬浮效应将持续影响周边生态系统超过十年。这场技术革新与生态保护的博弈,正在重塑全球资源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