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正式进入研究制定阶段,预计年内出台。这是我国首个零碳产业园区国家标准,业界认为其意义重大。它不仅能为我国零碳园区建设提供范本和指导,还能向世界输出可复制的“中国样本”。这对于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前,零碳园区建设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技术路径多元、碳核算边界模糊等。而标准体系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能够促进零碳园区健康发展。产业园区在我国工业产值贡献超50%,碳排放占比达全国总量三成,其绿色转型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近几年,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随后,内蒙古、山西、广东、福建等省区也纷纷响应,提出要发展零碳园区,目前零碳概念已在各地取得显著成果。
各地的零碳园区建设成果显著。比如贵州贵阳的零碳园区通过碳减排和碳吸收实现了零碳排放甚至负排放;山东一些地方打造的零碳工厂、零碳园区能耗和碳排放大幅降低;广东的华南首座零碳示范园区预计绿电自给率突破80%,建筑能耗降低40%以上。但零碳园区的行业标准却迟迟没有确立。
正在研制中的《导则》内容涵盖园区分类、总则、系统建设和分类建设等,适用于指导园区开展零碳建设工作。在能源系统建设方面,提出提高可再生能源直供比例、建设园区微电网等要求;在生产系统建设方面,对企业层面和园区层面都提出要求。其调研范围覆盖我国主要产业园区,旨在解决定义模糊、核算混乱、路径差异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