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锂电池储能系统的广泛应用,其运输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2025年7月11日,连云港海事局发布了《散杂货船舶载运锂电池储能系统操作指南》,为锂电池储能系统的船舶运输提供了详细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这一指南的发布,标志着锂电池储能系统在船舶运输中的安全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指南建议锂电池储能系统的剩余电量应保持在20%-50%,以确保电池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因电量过高或过低带来的潜在风险。此外,锂电池储能系统中的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应符合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三部分第38.3节的试验要求,包括高度模拟、高低温循环、振动试验、冲击试验、55℃外部短路、撞击试验、过充电试验、强制放电试验等项目。这些试验要求确保了电池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了进一步保障运输安全,电池或电池组应装有安全排气装置、防止外部短路的有效装置以及防止反向电流危险的有效装置。这些安全装置能够在运输过程中有效防止电池发生意外事故。同时,锂电池和设备应固定在包装和货物运输组件中,电池的电极不应承重。装在集装箱内的产品单元应合理进行箱内积载,使用紧固锁具、可调节托架等方式固定,包件在集装箱内应均匀分布,重心宜尽可能低且靠近箱中心的位置。这些措施确保了锂电池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因货物移动导致的安全问题。
指南还建议拟装载锂电池储能系统的船舶在到港前召开安全会,开展装货作业重点环节分析和安全提醒,增强全员安全意识。这一措施旨在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安全事故。通过这些细致的安全管理措施,连云港海事局为锂电池储能系统的船舶运输提供了全面的安全保障。
随着锂电池储能系统的广泛应用,其运输安全问题将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连云港海事局发布的这一指南,不仅为锂电池储能系统的船舶运输提供了明确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也为其他地区的相关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未来,随着更多类似的规范和标准的出台,锂电池储能系统的运输将更加安全、高效,为全球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连云港海事局发布的《散杂货船舶载运锂电池储能系统操作指南》为锂电池储能系统的船舶运输提供了详细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通过明确剩余电量建议、电池性能要求、安全装置配置、固定与包装要求等,该指南旨在确保锂电池储能系统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保障船舶运输的安全,也为锂电池储能系统的国际贸易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