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全国共255个氢能项目完成备案,总投资1010.81亿元,总装机7589兆瓦,制氢能力每小时151.78万标方,规模与金额均刷新同期纪录。项目覆盖绿氢、储氢材料、电解槽、氢燃料电池、液氢管道、绿色甲醇等十余条产业链,既夯实上游制氢,又延伸下游用氢,为我国氢能经济搭起四梁八柱。
从地域分布看,备案版图北起黑龙江,南至深圳,共11省(市)落子。江苏以91项、35.69%的份额领跑,显示长三角强大的配套与资本吸附力;内蒙古52项紧随其后,凭借风光资源拿下20.39%的占比;浙江25项位列第三,民营资本活跃度高。东北三省均有斩获,中西部湖北、河南亦加速进场,区域协同雏形显现。
规模维度上,内蒙古、吉林、辽宁、湖北四省公布了装机数据。内蒙古独占6093兆瓦,占总量八成,121.86万标方/小时的制氢能力同样遥遥领先;吉林1136兆瓦、辽宁320兆瓦紧随其后,东北老工业基地借助可再生电力寻求绿色转型;湖北规模虽小,仅40兆瓦,却聚焦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以点带面撬动城市群需求。
资金层面,内蒙古吸金489.5亿元,占总投资近半,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动辄百亿;吉林262.3亿元投向绿氢合成氨,意在打造“北方氢谷”;黑龙江202亿元虽未披露规模,但多家央企布局储氢材料;湖北30亿元侧重加氢站与氢车运营;浙江27亿元则把氢能装备、分布式制氢作为切入口,小而精的模式值得借鉴。
121家单位公开亮相,央企是绝对主力: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电建、中煤、华能、华电、中广核、中石化、中船科技等悉数登场,投资总额1009.35亿元,占比99.8%。民企与地方国企则围绕零部件、加氢站、氢车运营深耕细分赛道,形成“央企投建大基地、民企配套微循环”的互补生态,产业梯队渐趋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