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群峰环绕的黔南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彩旗猎猎,机械轰鸣。第一车石料倾泻而下,标志着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正式踏入主体施工快车道。566米落差、850万立方米库容、40.2万平方米防渗面积的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将在未来12个月内以毫米级沉降精度崛起,成为西南岩溶地区装机最大、水头最高的“电力粮仓”,为贵州新能源消纳写下浓墨重彩的开篇。
电站投运后,每年可替煤6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1万吨,相当于为地球种下7000公顷森林。它像一座巨型“绿色蓄电池”,在光伏、风电大发时抽水储能,在负荷高峰反向发电,让电网灵活调峰不再“看天吃饭”。贵州的“双碳”蓝图因此获得坚实支点,乌江与沅江分水岭间,一座山岳正悄悄改写着西南能源版图。
黄丝背斜的箱状褶皱里,落水洞、溶蚀洼地、水平溶洞星罗棋布,仿佛大地布下的“陷阱迷宫”。建设者以“填洞秘籍”破局:大块石咬合洞壁,碎石与粗砂层层过滤,混凝土塞一次成型,PVC排水管暗藏其间;再以六层“防护外衣”整平洼地,刚柔并济的防渗体系让隐患化身为坝体根基。峰峦深处,铁军用智慧与汗水把“喀斯特难题”锻造成工程勋章。
碾压质量智能监控系统搭载北斗厘米级定位,24小时捕捉碾轮轨迹;信息化平台实时分析沉降数据,毫米级偏差即刻预警;无人机巡航与物联网传感器织就“数字天网”。传统堆石坝的“人海战术”被算法替代,水电五局以科技为笔,在大山褶皱间绘制一幅精准、高效、绿色的现代工程画卷。
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上,五局铁军把“优质工程”刻进每一道工序:清晨6点的晨检、深夜11点的数据复核、暴雨中的排水突击,他们用脚步丈量60米坝高,用焊花点亮40万平方米防渗面。从“硬骨头”岩溶到毫米级精度,这群人把“不可能”写成了“已完成”,让“双优”旗帜在群山之巅猎猎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