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迈出重要一步。随着宁国运灵武等多个大型光伏项目的陆续并网,全区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5000万千瓦大关,其中光伏发电首次超越传统煤电,成为当地电源结构中占比最大的能源形式。这一转变标志着宁夏能源转型进入新阶段。
在灵武光伏基地,成片的
太阳能电池板整齐排列,支架系统采用高强度
铝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和结构稳定性。项目设计方表示,铝合金支架相比传统钢材更轻量化,同时具备优异的抗腐蚀性能,特别适合宁夏地区风沙较大的气候环境。电池板使用的银浆材料也经过特殊改良,提升了光电转换效率。
工程技术人员介绍,大型地面光伏电站的建设涉及多种金属材料应用。除了铝合金支架外,电站的支撑结构采用热浸镀
锌钢架,确保在户外环境中长期使用的可靠性。电气设备中广泛使用
铜质导电部件,其优良的导电性能保障了电力的高效传输。逆变器外壳则选用不锈钢材料,有效抵御风沙侵蚀。
在项目选址方面,宁夏充分发挥其光照资源优势。全区年日照时数超过2800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占比达80%以上。通过科学规划,光伏电站多建于荒漠、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部分项目采用"光伏+生态修复"模式,在发电的同时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电网配套设施建设同步推进。为适应大规模光伏发电并网需求,宁夏电网公司新建多座330千伏变电站,输电线路采用高强度钢芯铝绞线,提升了电网输送能力。调度系统也进行了智能化升级,确保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安全消纳。
此次投运的宁国运灵武项目采用新一代双面发电组件,背面发电效率提升约15%。项目配套建设了
储能设施,采用
磷酸铁锂电池系统,有效平抑光伏发电的波动性。运营数据显示,项目年发电量可达18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0万吨。
宁夏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鼓励技术创新。目前正在研究推动光伏组件回收利用工作,重点解决铝合金、玻璃和硅材料的循环利用问题。同时,加强银浆等
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替代研究,降低产业链成本。
随着能源结构调整的深入,宁夏传统火电厂也积极转型。部分燃煤机组转为调峰电源,与光伏发电形成互补。电力调度部门通过优化运行方式,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在午间光伏大发时段,优先消纳清洁能源电力。
当地制造业也在同步升级。多家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在宁夏设立生产基地,形成从
多晶硅、硅片到组件的完整产业链。特别在金属材料加工领域,涌现出一批专业生产光伏支架、接线盒等配套产品的企业。
未来,宁夏计划继续扩大光伏发电规模,重点开发沙漠、荒漠和采煤沉陷区光伏项目。同时推进"光伏+农业"、"光伏+治沙"等复合型项目,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光伏发电在当地能源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这一能源转型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参考。通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科学规划项目布局,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宁夏的经验表明,在资源条件适宜的地区,清洁能源完全有能力成为电力供应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