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邕江之畔的现代化厂房里,一根根银灰色圆棒正被自动机械臂精准抓取、激光打码、恒温装箱,它们看似与普通铝棒无异,却被工程师称为“低空经济的第一根脊梁”。7月14日,南南铝加工宣布,其自主研发的7G50高强铝合金圆棒正式通过某头部飞行汽车厂商装机验证,进入批量供货阶段。这是国产材料首次在该级别飞行汽车主承力框、旋翼支架等关键部位实现装机,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核心材料“卡脖子”环节被一举突破。
7G50合金最突出的性能是“高强+耐蚀+可焊”的三角平衡:室温抗拉强度≥560 MPa,屈服强度≥510 MPa,延伸率保持8%以上,在85 ℃×1000 h盐雾试验后强度保持率仍超90%。国际同类王牌材料——美铝7075-T7351虽然强度相近,却在焊接热影响区易出现微裂纹,而7G50通过微合金化与多级均匀化退火工艺,将热裂倾向降低40%,可直接采用CMT电弧焊和搅拌摩擦焊,大幅减少飞行汽车机体连接件数量与重量。测试数据显示,同样尺寸的旋翼支架,7G50方案比传统7075减重12%,疲劳寿命提升20%,单架飞行汽车可因此增载45 kg或续航延长18 km。
南南铝加工总经理助理、技术中心负责人周瑞介绍,7G50从实验室到量产仅用26个月,关键得益于“产学研飞”闭环:公司与北航、中南大学共建“低空材料联合实验室”,在熔体氢含量控制、在线淬火、残余应力消减等环节取得12项专利;生产端则依托国内首条5万吨级航空铝挤压圆棒智能化产线,实现φ90-φ450 mm全规格覆盖,单批次一致性Cpk≥1.67,年产能可满足2000架飞行汽车需求。
市场层面,低空经济已被写入多地“十四五”规划,工信部预测2030年中国飞行汽车保有量将达30万架,仅机体结构铝材需求就超过60万吨。而目前全球高端航空级铝材70%以上掌握在美铝、肯联等外企手中,价格高昂且交货周期长。南南铝加工7G50的量产,使国产材料成本下降15%-20%,交货周期由6个月压缩至45天,已获得华东、华南三家整机厂累计8000吨意向订单。
更长远地看,7G50并不仅服务于飞行汽车。其高强度、耐腐蚀、可焊接的综合性能同样适用于eVTOL、大型货运无人机、高速船甲板及轨道交通车体。南南铝加工已启动二期扩产规划,2026年将再建一条10万吨级生产线,打造面向全球低空经济的“中国铝谷”。
一根7G50圆棒,承载的不只是飞行汽车的重量,更承载着国产高端铝材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南南铝加工用26个月把实验室配方变成货架产品,用本土化供应链把成本和时间双双砍半,为全球低空经济写下“中国材料”四个大字。当越来越多的飞行汽车从地面垂直起飞,它们体内那副轻盈却坚韧的“铝脊梁”,将带着“Made in China”的底气,稳稳托举万亿级天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