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合金被誉为“太空金属”,却因高价格和难加工长期被束之高阁。传统Ti-6Al-4V中,钒价高昂且有毒性风险,3D打印更易形成粗大的柱状晶,导致零件在不同方向上性能差异显著。RMIT团队逆向思维,从元素周期表中“淘”出廉价铁、铜作为β稳定元素,通过热力学计算锁定最佳成分区间,再利用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工艺,在毫秒级凝固过程中引入多组分共晶调幅分解,让晶粒均匀形核、各向同性生长,一举破解了成本与性能“鱼和熊掌”的难题。
实验数据显示,新合金室温抗拉强度提升12%,延伸率提高18%,而显微组织中几乎看不到贯穿式柱状晶。更关键的是,铁、铜原材料价格仅为钒的1/8和1/20,综合测算材料成本下降29%。团队还建立了“成分—冷却速率—晶粒尺寸”定量模型,可在打印前通过软件预测并优化工艺参数,实现“一次打印、零废品”。该模型已嵌入Concept Laser M2系统,打印30 cm高的航空支架,尺寸精度稳定在±50 μm以内,无需后续热等静压,直接交付装机测试。
航空航天领域率先嗅到商机。空客已将该合金列入“明日材料”计划,用于制造A320neo舱门铰链,零件减重15%,单机年省油成本约2.3万美元。医疗植入赛道同样火热。墨尔本圣文森特医院完成首批3D打印膝关节胫骨托临床试验,植入新合金6个月后,患者骨整合评分较Ti-6Al-4V提升22%,且因铜离子微量释放,抗菌率提高40%,有望减少术后感染。FDA与TGA已同步启动快速审评通道,预计2027年获批上市。
低成本钛合金的横空出世,也将重塑全球供应链。当前全球钛粉市场规模约12亿美元,3D打印占比不足10%。RMIT技术若大规模商用,有望将钛合金打印成本拉低至
铝合金水平,潜在市场空间瞬间放大至百亿美元。澳大利亚钛矿资源丰富,却苦于初级出口,该项目已与Iluka Resources、CSIRO成立联盟,计划2026年在吉朗港建设年产2000吨铁铜钛合金粉末基地,直接出口亚太与北美。
从昂贵钒元素到平价铁铜,从各向异性柱状晶到均匀等轴晶,RMIT大学的创新不仅是一次材料科学的胜利,更是3D打印迈向产业化的里程碑。当钛合金卸下成本枷锁,飞机将更轻、植入体将更亲和、供应链将更绿色。随着吉朗港粉末工厂投产,澳大利亚有望从“卖矿”升级为“卖方案”,而全球高端制造也将迎来属于钛合金的平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