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6点的江苏盐城滨海港,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过一排排银白色的储能柜。三峡滨海独立储能电站的调度员在中控室轻点鼠标,电站瞬间启动放电。这座全国规模最大的组串式储能电站,开始将储存的4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送入电网,助力填补长三角晚高峰的电力缺口。从空中俯瞰,电站的全景壮观而震撼,仿佛是现代科技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三峡滨海独立储能电站自2024年6月并网以来,就以日均约1.5次的充放电节奏,演绎着绿色能源的“时空魔术”。孟楷金,电站负责人,指着中控室大屏上跳动的数据介绍:“夜间海风呼啸时,储能系统存下富余的绿电;用电高峰时,这些绿电又化作稳定电流,点亮万家灯火。”他说,早晚高峰时,电站最大能释放8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相当于40万居民一天的生活用电需求。
在电站控制室,运行人员紧盯能量管理系统的实时数据流。屏幕上电网频率波动曲线被牢牢“锁定”在±0.05赫兹的狭窄区间内。孟楷金说:“这就像给电力系统安装了‘稳定器’,既能保护发电设备,又能让千家万户的电器正常工作。”随着我国新能源发电量不断攀升,电网对调峰和调频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储能电站以毫秒级的响应速度,在电网频率波动时实现精准平抑,有效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
随着放电的进行,两名运维人员穿梭在8个储能区进行巡检,记录设备运行数据,观察设备温度变化。运维人员说:“三峡滨海独立储能电站采用了组串式储能技术,每台储能柜由多个电池簇组成,每个簇都有独立的BMS和PCS。”这种“一簇一管理”的架构,使得系统在复杂工况下仍能稳定维持90%以上的高充放电转换效率,还能延长电芯使用寿命。
据统计,截至5月底,三峡滨海独立储能电站已累计完成充放电557次,向电网输送电能18600万千瓦时。与传统储能设施不同,独立储能电站直接接入电网,接受统一调度,更灵活地参与电力调峰调频等服务。这种“1对N”的模式,为新能源企业节省超过10%的投资成本,还将储能利用率提升至88%。子夜时分,电站悄然切换至充电模式,为早高峰储备绿色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