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找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据最新统计,该区已完成国家下达的全部10个矿种找矿任务,新发现矿产地48处,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安全保障注入新动力。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近年来持续深化的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和技术创新突破。
在政策层面,广西通过优化
矿业权出让机制,大幅提升了社会资本参与地质勘查的积极性。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政策的调整和探矿权转
采矿权程序的简化,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数据显示,2024年社会资金投入矿产勘查的金额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幅度,充分体现了市场对广西矿产资源开发前景的看好。
技术创新是广西找矿突破的关键支撑。在
锰矿资源开发领域,该区首创"四方协作"模式,通过对
低品位资源的再评价,新增资源量相当于3个大型矿床规模。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开采技术限制,为类似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在钨
锡矿勘查方面,桂西地区运用新的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在新层位发现新类型矿床,进一步拓展了找矿空间。
国际合作成效同样显著。依托区位优势,广西积极开拓东盟矿产资源市场,在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实施多个勘查项目。这些境外合作不仅丰富了资源储备,也带动了勘查技术和服务能力的输出。目前,相关合作项目累计签约金额已超过680亿元。
新型矿产资源发现为产业转型带来机遇。广西首次发现的花岗岩型
锂矿和晶质石墨矿,为发展
锂电池、
石墨烯等新兴产业提供了原料保障。这些战略性矿产的探明,将有力支撑新能源、
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广西在重点找矿项目中推行"揭榜挂帅"制度,组建跨领域、跨年龄的技术团队,通过项目实践培养了一批复合型地质人才。这种"以老带新"的工作模式,既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又实现了人才梯队建设。
在资源管理方面,广西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动态监管体系。通过科学划定找矿远景区和靶区,实施精准勘查策略,大幅提升了找矿效率和成功率。全区已累计圈定37处找矿远景区和89处找矿靶区,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明确方向。
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针对沉积型
铝土矿、页岩气等特色资源,广西开展了一系列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研究。桂中坳陷和右江坳陷地区圈定的页岩气远景区,为清洁能源开发储备了优质资源。防城港-合浦地区锆矿的新发现,则填补了区内相关矿种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