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进口呈现大幅下滑态势。1-6月累计进口量仅为11210吨,较去年同期下降近五成。其中6月单月进口1113吨,同比降幅高达70.4%。这一变化折射出国内光伏原材料供应链正在发生的结构性调整。
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链的关键原材料,其进口量变化直接反映行业发展趋势。进口量持续走低的首要原因是国内多晶硅产能的快速扩张。近年来,随着多家龙头企业新建产能陆续投产,国内多晶硅供应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国内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四川等地,这些地区的能源和资源条件为多晶硅生产提供了成本优势。
在相关金属材料应用方面,多晶硅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金属硅。而随着国产多晶硅占比提升,对金属硅的采购也更多转向国内供应商。与此同时,光伏组件制造环节的金属材料需求保持稳定增长,包括用于边框的硅
铝合金、导电银浆以及接线盒中的镀
锡铜带等。
光伏银浆作为
电池片制造的
关键材料,其市场需求并未随多晶硅进口减少而下降。相反,随着n型电池技术路线占比提升,对高性能银浆的需求持续增加。国内多家银浆生产企业已实现技术突破,产品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进口银浆的依赖。
组件边框常用的硅
铝合金材料也呈现类似趋势。国内
铝加工企业通过改进合金配方和热处理工艺,已能生产出满足
光伏行业要求的专用铝合金型材。这些材料在强度、耐腐蚀性等方面表现优异,且具有成本优势,逐步取代进口产品。
接线盒用镀锡铜带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金属材料领域。随着组件功率提升,对导电材料的性能要求更加严格。国内
铜加工企业开发出多种专用镀锡铜带产品,在导电性、焊接性能和耐候性等方面不断优化,满足不同类型组件的需求。
从全球市场角度看,多晶硅贸易格局正在重塑。传统出口大国如德国、韩国的市场份额有所下滑,而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这种变化也影响到相关金属材料的国际贸易流向,更多硅料和金属材料的交易在国内市场完成。
下游光伏制造企业对原材料本土化的需求日益明显。缩短供应链不仅能降低运输成本,还能提高供货稳定性。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环境多变的背景下,建立安全可靠的本地供应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为国内金属材料供应商创造了发展机遇。
技术创新是推动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在多晶硅生产环节,国内企业通过改良西门子法工艺,显著降低了能耗和生产成本。在金属材料领域,通过改进合金成分和加工工艺,产品性能不断提升。这些技术进步增强了国产材料的市场竞争力。